晨光熹微,我站在农商银行大楼前,仰望这座已与我生命交织十五年的建筑大楼。玻璃幕墙映照着朝霞,也映照着我——从青涩毕业生到老员工的时光变迁。距离2010年那个忐忑又兴奋的入职夏日,整整十五年了。手指轻抚胸前工牌,那些在不同岗位间流转的岁月如老式电影胶片般在脑海中缓缓展开,每一帧都镌刻着农商银行与我的共同成长。
柜员——柜台里的人间悲喜
记得第一次坐在封闭式柜台里,防弹玻璃将我与外界隔成两个世界。手指在键盘上颤抖,连最简单的存取款业务都要反复核对。同事看出我的紧张,悄悄递来一张手写纸条:“别怕,客户看不见你的腿抖。”这句玩笑话神奇地安抚了我的不安。在现金区那方寸之地,我学会了与各色人等打交道:为着急给儿子汇学费的农民加急办理电汇,替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服务,甚至识破过一起精心策划的诈骗案。数钞票的手指磨出了茧子,却也在日复一日的交易中触摸到了金融服务的温度——它不仅是数字的流转,更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桥梁。某个暴风雨的傍晚,当我冒雨将遗忘在柜台的银行卡送到独居老人家中,她粗糙的手掌紧握着我的双手时,那种温度比任何业绩指标都更让我懂得这份工作的意义。
客户经理——行走的金融毛细血管
转岗客户经理后,我的战场从三尺柜台拓展到田间地头。背着挎包走访农户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:在草莓大棚里帮种植户测算贷款额度,在稻花香里与粮商讨论收购资金周转,深夜为小微企业主修改申报材料。2018年“整村授信”助力乡村振兴的东风吹遍了乡村的每一个角落,我们在支行行长的带领下一个村一个村的开启动会议,依托“金融夜校”将金融知识送到千家万户。当第一批信贷资金注入村民账户时,老支书红着眼眶说:“你们真是老百姓的及时雨。”这些经历让我明白,农商银行如同金融体系的毛细血管,我们的价值正在于将金融服务输送到传统金融难以覆盖的末梢神经。那些沾着泥土的调研笔记和密密麻麻的客户档案,记录的不只是业务数据,更是一部微观的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史。
信息宣传员——讲好有温度的农商故事
任信息宣传员是意料之外的转型。起初我苦恼于如何将专业的金融政策转化为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,直到某次在菜市场听见两位摊主讨论我们的支农贷款新闻稿,才豁然开朗。我开始用“养一亩螃蟹需要多少成本”代替“融资需求”,用“家庭小账本”解读“财务规划”。在微信公众号上推送“支农支小支微”外宣稿件,执金融之笔讲述关于他们的金融故事。当看到自己采写的普惠金融案例被省级媒体转载,当农民朋友说“看了你们的宣传我才知道能这样贷款”,我体会到另一种成就感——金融知识的传播同样能创造价值。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让政策春风精准吹入寻常百姓家,是我们这一代信息宣传员的特殊使命。
十五载回望——变与不变的辩证
这十五年,我见证了农商银行从传统信用社向现代商业银行的华丽转身:手工账簿被智能系统取代,移动支付覆盖偏远乡村,大数据风控替代了“人情担保”。但有些东西从未改变——柜台前那杯永远温热的客户茶,老乡们存钱时层层包裹的手帕,还有我们“扎根基层服务三农”的初心。在金融科技浪潮中,我不断自我更新:考取专业资格证书,学习新媒体技能。每次转型都像破茧,痛苦却必要。因为金融机构的现代化转型,终究要靠每个基层员工的现代化转型来实现。
此刻,晨会上的加油鼓劲声响彻营业大厅,年轻同事们朝气蓬勃的脸庞让我想起十五年前的自己。我悄悄在办公桌抽屉里放了一张纸条,写给下一个十五年的自己:“无论技术如何变革,别忘了第一个教你辨认真伪钞的同事,别丢了记录客户需求的那个泛黄笔记本,更别失去为老乡解决问题后那份纯粹的快乐。”农商银行的年轮里刻着我们的青春,而我们的成长轨迹也折射出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壮阔历程。这,便是时间赋予这份工作最厚重的礼物。(微山农商银行 卜娣娣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