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日炎炎,阳光洒在济宁市任城区长沟镇的葡萄园里,一串串晶莹剔透的“夏黑”和“阳光玫瑰”葡萄如宝石般垂挂枝头,青翠欲滴的叶片在微风中轻轻摇曳,折射出点点金光。这里是鲁西南的沃土,北纬35°的黄金气候带赋予葡萄甘甜多汁的独特风味,疏松的沙质土壤下蕴藏着丰厚的有机养分,滋养着这片蓬勃发展的葡萄产业。漫步园中,果香混合着泥土的清新气息扑面而来,仿佛每一颗葡萄都在诉说着乡村振兴的动人故事。
“多亏了济宁农商银行的信贷支持,我的葡萄新品种种植项目才能顺利运作起来。”长沟镇金田葡萄种植合作社负责人刘老板激动地说。这位扎根乡土多年的“新农人”,经营着一家葡萄种植合作社,多年来致力于引进优质品种如“夏黑”和“阳光玫瑰”。他探索全程绿色生态种植方式,杜绝农药残留,确保葡萄果肉脆甜、安全健康,市场前景广阔。然而,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。刘老板回忆道:“由于没有抵质押担保,我们一直无法‘获贷’,资金短缺差点让整个项目搁浅。”他的合作社规模虽小,却承载着数十户农户的生计梦想,每当看到葡萄幼果在膨大期急需养分时,资金压力便如巨石压顶,让他夜不能寐。
长沟镇作为济宁市的葡萄种植重镇,低矮丘陵连绵起伏,四季分明,雨热同期,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其成为“夏黑”和“阳光玫瑰”等品种的理想产区。刘老板的创业历程正是当地种植户的缩影,他们渴望通过绿色种植提升品质,却常因融资难题而步履维艰。葡萄种植周期长,从苗木培育到挂果需两年时间,期间需投入大量资金用于遮雨棚搭建、化肥采购和人工管理。今年,刘老板决心扩大种植规模,但前期投入让他捉襟见肘。“绿色种植的成本更高,凉棚和有机肥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,”他坦言,“如果资金链断裂,不仅合作社受影响,乡亲们的收入也会大打折扣。”融资瓶颈成为制约产业升级的关键障碍,许多像刘老板这样的种植户在丰收前夕陷入焦虑。
为破解这一难题,济宁农商银行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,聚焦长沟镇葡萄产业的高质量发展。该行充分发挥“行业客户清单”优势,开展清单式精准营销,组织客户经理团队深入田间地头,一对一对接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、种植大户及小农户。同时,针对行业痛点,银行创新服务模式,定期邀请葡萄种植行业领头人和大户召开信贷产品宣讲会,大力推介“创业优享贷”“鲁担惠农贷”等专属产品。这些贷款无需抵质押担保,审批快捷,额度灵活,专为绿色农业量身定制。“宣讲会不仅解决了融资问题,还让我们学到了金融知识,”刘老板感慨道,“农商银行工作人员现场办公,两天内就完成了我的贷款申请。”截至目前,该行今年已累计召开各类宣讲会60余场,覆盖长沟镇及周边区域,葡萄种植行业授信覆盖面较年初提升3.7个百分点。
让金融活水迅速转化为产业动能,该行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,强化产品创新和场景服务,累计为刘老板等种植户发放专项贷款1800余万元,较去年同期增加807万元。这笔资金及时缓解了合作社的现金流压力,用于购置优质苗木、搭建生态棚架和储备有机肥料。如今,刘老板的葡萄园硕果累累,“阳光玫瑰”葡萄以其玫瑰香气和脆爽口感热销市场,部分产品还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。更可喜的是,绿色种植模式吸引了年轻消费者,合作社年收入增长30%,带动50余户农户增收。“以前担心资金,现在专心种葡萄,”刘老板笑着说,“农商银行真是我们的‘及时雨’。”
这一成果是济宁农商银行支持地方高效生态农业的缩影。该行积极对接乡村产业培育,推动现代设施农业建设和产业体系升级,为乡村振兴注入多元化金融动力。截至目前,已累计为6864户农业经营主体发放“富民生产贷”“鲁担惠农贷”等产品15.75亿元,惠及果蔬种植、畜牧养殖等多个领域。在长沟镇,葡萄产业正从单一种植向深加工、文旅融合延伸,形成“种植—仓储—销售”全链条发展。银行派驻的专业团队动态监测产业动态,提供融资咨询和支付结算服务,确保金融支持精准滴灌。
回望长沟镇的葡园,金秋的丰收画卷已徐徐展开。济宁农商银行以金融之笔,绘就了乡村振兴的壮美图景——每一串葡萄都承载着农户的希望,每一笔贷款都浇灌着产业的未来。在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征程上,这家地方银行正以专业、高效的服务,书写着“金融助农、葡香满园”的新篇章。(济宁农商银行 吴金迪 孔嘉鹏)